咨詢時間:8:00~24:00 400-618-8866

您的位置: 首頁> 考培資訊> 托福> 備考攻略> 托福備考兩大基本功,你的功力到了嗎?

托福備考兩大基本功,你的功力到了嗎?

關鍵字  托福備考 托福備考方法 托福技巧 托福詞匯
2019-09-03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 閱讀量: 手機閱讀

導讀

關于托福備考,詞匯是比不可少的基本功,另外,你還需要了解英漢兩種語言有哪些差異,確切地說也是如何能學好英語的必修課。為此,小編為大家總結了以下內(nèi)容~

關于托福備考,詞匯是比不可少的基本功,另外,你還需要了解英漢兩種語言有哪些差異,確切地說也是如何能學好英語的必修課。為此,小編為大家總結了以下內(nèi)容~

詞匯

這是英語學習必須啃的硬骨頭,詞匯存儲量不夠,不論是閱讀、聽寫,還是口語,都會受到限制。英語日常使用的詞匯并不多,上千個常用單詞如果能掌握好的話,基本能讓你表達日常所需要表達的任何內(nèi)容。

背單詞可以分兩步,死記硬背式的硬背誦能夠快速幫助你記住些單詞,短期內(nèi)會很有效果。我才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,經(jīng)常會每天背十到二十個新詞匯,兩周后,再次把這些背的新詞重新過一遍。使用小卡片,在房間,自己經(jīng)常能看到的地方貼上這些提示。

但是,死記硬背的詞匯難以形成長期記憶,真正記得牢的,還是情景記憶。這包括:

1)將新詞放到合適的句子里,理解為什么這個詞可以這么用;

2)閱讀,多讀英文讀物,學會猜詞的意思;

3)多聽,聽不懂的盡量去查詞典,注釋;

4)運用到寫作或口語中。

詞匯的記憶需要重復,并不停地提示自己曾經(jīng)看過這些新單詞。因此,新背誦的單詞,不能隔很久都不溫習?梢越o自己再次定一個兩周的時間表,兩周內(nèi),早上半小時學新詞(早上大腦反應靈敏,記憶新詞會快),晚上半小時溫習昨天或者前天所學的新詞(我一般不喜歡溫習當天的,因為即時記憶還在)。兩周后,花一天到兩天,把這兩周所學的全部再過一遍。

進行大量造句練習。被動式地背誦一般記不牢,造句有主動記憶的過程,記得更牢。在生活中看到有意思的場景,下意識地想想你學的新詞是否用得上,然后試圖造個句。如果剛開始造句不行,可以參考有些附帶句子的英語詞典,從那里學習句子的運用。如果你能將生活中的一些物件、場所和某些英文句子結合起來的話,空間記憶會逐漸建立起來,詞句都會記得更牢。

補充語料,準備一個小本子,將對話中碰到的生詞或者短語記下來(包括閱讀過程中看到的有意思的),然后想想如果自己要用這些詞的話,怎么用。

總之,詞匯是個必要關,有了詞匯,才能開始進行下一步。

托福備考方法

英漢語言差異

如果你發(fā)現(xiàn)英語很難學,很可能不是因為你學習方法不對,而是因為英語和漢語之間存在諸多差異,學習過程中我們會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,具體表現(xiàn)在以下幾點:

1.英語和漢語的時態(tài)存在差異

漢語中沒有英語那么多時態(tài),而且漢語中的時態(tài)概念是隱形的,沒有一個具體的形態(tài)規(guī)范,其時態(tài)概念只能通過語境來判斷,而英語中有具體的,規(guī)范的時態(tài)變化。舉個例子:

你今天早上幾點上學的?我9點上學。

這里“上學”是一個過去的動作,但在漢語中這個詞的時態(tài)無法直接體現(xiàn)出來,只能根據(jù)語境來判斷。

如果是在英語中則是:

When did you go to school this morning? I went to school at 9 o’clock.

這里可以直接根據(jù)went to school這一動詞形式來判斷它屬于過去時態(tài)。

英語中有多達16種時態(tài),其變化形式和含義遠比漢語復雜,而中國學習者在使用英語時態(tài)時傾向于照搬漢語的使用規(guī)則,這導致他們在時態(tài)使用上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問題,比如使用過去時態(tài)或完成時態(tài)忘記變化動詞形式,無法確定應該使用過去時還是完成時,對過去完成時的理解出現(xiàn)偏差等等。

2.英語和漢語中單復數(shù)名詞的形態(tài)有差異

漢語中名詞沒有單復數(shù)的區(qū)分,比如:一個蘋果,兩個蘋果……而英語中的名詞有單復數(shù)之分,而且很多名詞的可數(shù)與不可數(shù)標準也與漢語的不同。比如“設備”按照漢語的標準是可數(shù)名詞,但在英語中equipment是不可數(shù)名詞。同時,對名詞可數(shù)與不可數(shù)的判斷又會影響到冠詞的使用(比如可數(shù)名詞復數(shù)可以表示泛指,但前面加上定冠詞the就變成了特指)。以上這些因素導致中國學生在名詞和冠詞使用上問題不斷,比如名詞忘記使用復數(shù)形式,不知道什么時候需要加the/a什么時候不需要,名詞可數(shù)與不可數(shù)不會區(qū)分等。

托福備考注意事項

3.英漢語態(tài)的形態(tài)差異

英語和漢語中雖然都有主動和被動語態(tài),但兩者在形態(tài)上有很大差異。英語的被動語態(tài)比較統(tǒng)一,采用be+v-ed的形式,但漢語的被動語態(tài)很靈活,很多句子看起來是主動語態(tài),但翻譯成英語時必須使用被動語態(tài)。比如:

這座大樓是2005年建造的。

中美合拍的《西游記》將于明年年初開機。

“建造”和“開機”在漢語中都是主動語態(tài),但在英語中要寫成被動語態(tài):

This building was built in 2005.

Journey to the West will be co-produced by China and USA teams early next year.

受漢語這一語態(tài)特點的影響,有些同學會寫出This building built in 2005. 這樣的錯誤句子。

4.在不同的語法位置上英漢語對詞性的要求有差異

英語句子在不同的語法位置上單詞會有詞性和詞形的變化,漢語的各種詞在實現(xiàn)不同的語法功能時往往不需要對詞形進行改變,只需要位置發(fā)生移動就能體現(xiàn)不同的詞性意義。比如:

汽車尾氣污染空氣。

很多城市兒童正遭受空氣污染。

第一個“污染”是動詞,第二個“污染”是名詞,但它們沒有形態(tài)上的變化。如果在英語中則是:

Car exhaust pollutes the air.

Many children in the city are suffering from air pollution.

這里對于“污染”的不同詞性有不同的詞形變化。

受到漢語詞性變化特點的影響,不少同學在英語句子中經(jīng)常忘記對詞形進行變化,出現(xiàn)類似There is serious pollute in this country. 這樣的錯誤。

5.英漢兩種語言對于主謂一致的差異

英語中的主謂一致是指謂語動詞和主語單復數(shù)一致的問題,這是英語中特有的語言現(xiàn)象,而漢語中根本沒有主謂一致的概念,無論什么樣的主語其謂語形式都不變。這導致很多初學者在寫英語句子時沒有考慮到謂語動詞的變化問題,寫出類似 He enjoy reading novels. 這樣的錯誤句子。

除了以上提到的這幾點差異之外,英語中對于虛擬語氣、連接詞使用與句子邏輯要求也與漢語存在不同。要克服這些母語負遷移影響需要我們明確英漢兩門語言的差異,并在大量練習中不斷糾正錯誤的表達習慣。這才是學好英語的方法。

  • 有疑問 在線咨詢

    咨詢時間:9:00-23:00
    非咨詢時間也可留言

  • 400-618-8866
    請撥打電話咨詢

    咨詢時間:9:00-23:00

  • 掃一掃 微信咨詢

    咨詢時間:9:00-23:00

    非咨詢時間也可添加并留言

定制備考方案
留學快讀通道

課程推薦

更多課程+

新通為您定制更適合您的學習方案

想要獲取更多考試培訓信息,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聯(lián)系到距離您最近的新通教育;

1、撥打新通教育咨詢熱線:400-618-8866;

2、點擊【立即咨詢】 ,我們會有課程老師為你解答考試難題;

3、完成以下表單,輕松預約,預約獲取定制學習方案的機會。

姓名
聯(lián)系電話

城市
  • 杭州
  • 北京
  • 上海
  • 廣州
  • 深圳
  • 南京
  • 武漢
  • 蘇州
  • 太原
  • 濟南
  • 合肥
  • 天津
  • 鄭州
  • 長春
  • 寧波
  • 舟山
  • 溫州
  • 溫嶺
  • 成都
  • 重慶
  • 西安
  • 南昌
  • 廈門
  • 福州
學習科目
  • 雅思
  • 托福
  • SAT
  • ACT
  • GRE
  • GMAT
  • 國際高中備考班
  • A-level
  • AP
馬上預約

定制學習方案

  • 雅思
  • 托福
  • SAT
  • ACT
  • GRE
  • GMAT
  • 國際高中備考班
  • A-level
  • AP
獲取你的學習方案

*溫馨提示:新通承諾絕不泄露您的個人信息

大家都在看

更多>

近期活動

  • 北京
  • 成都
  • 福州
  • 廣州
  • 杭州
  • 合肥
  • 濟南
  • 南昌
  • 南京
  • 寧波
  • 青島
  • 廈門
  • 上海
  • 深圳
  • 蘇州
  • 太原
  • 天津
  • 溫州
  • 武漢
  • 西安
  • 長春
  • 長沙
  • 鄭州
  • 重慶
  • 舟山